在长乐随处逛逛的一天,

决定去一处有些年头的古民居——九头马,

在寸土寸金的今天,

满是密密麻麻的新式建筑,

好容易才在村落的尽头寻到这处所在。

不过一走近这里,

便觉意外惊喜,

也可能并非周末的缘故,

竟没有出现游人如织的场景,

事实上当时只有我一个外地到访者,

真是一个民居,

因为还有现住居民,

而不是一个专供游人观赏的景点。

我喜欢这种不是因为要成为景点而刻意制造的历史感,

一切都很自然,

反而是我的造访,

显得有些突兀和生硬,

不过既来之则安之,

就让我一个异乡人感受一下误入异境的新奇。

进了大门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高高的围墙,

先围着四周走了一圈,

斑驳的外墙留下了岁月的沧桑,

但即便如此,

仍能看到墙上的雕刻清晰入微,

门窗的造型也是变化多样。

大部分的外墙都采用了当地的石材堆砌,

显得稳重大气,

虽然我不懂建筑,

但是很喜欢因地制宜的选材,

石头多的地方搭建石屋,

竹子多的地方搭建竹屋,

木头多的地方搭建木屋,

这样若能走遍大江南北,

便能看到特色各异的房子,

也是一种美。

反而现在统一的钢筋混凝土,

总让人觉得单调乏味甚至有些厌倦。

外围走了一圈后,

我正犹豫要不要进去,

因为事前没做过任何了解,

不知道这房屋的结构,

生怕贸然闯进了别人的宅院,

幸得这时遇见了一位清理杂物的管理员,

告诉我只要门开着就可以随便进。

外墙的门开得不多,

好几道门都锁着,

看着上面的锈迹,

应该也关了不少时日了,

不过有几扇还开着,

我便顺着往里走了,

也才知道原来里面别有洞天。

门洞里其实连着的都是一米见宽的小巷道,

顺着巷道慢慢走,

才看见一家一家的庭院,

房间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,

这在现如今已是极难见到了,

更别说还在使用当中的。

记得小时候去乡下玩还能见到这种木质结构的房屋和村舍,

可现在要么被修葺一新开发旅游,

要么就全部推翻盖了高楼大厦,

真正仍充满生活气息的真是所剩不多了,

不觉有些怀念。

看着这些雕梁画栋的庭院,

不禁开始浮想联翩,

这里以前一定住着非富即贵的一大家人,

平日里锅碗瓢盆,人来人往,

遇到节假日张灯结彩,

精心装扮一番,

然后坐在院子里听听戏喝喝茶,

好不惬意。

岁月总会改变很多东西,

历史的原因自身的原因,

林林总总不一而足,

最终人去楼空,

幸得留下这一方庭院,

还在默默诉说。

也许曾经刻下的名字还在,

也许曾经垫脚的石头也还在,

那些留在石板上浅浅淡淡的脚印,

那些刻在木头上细细密密的花纹,

每一个都藏着时光掩着秘密,

这些透着历史感的东西总能让人有无限的想像。

在蜿蜒曲折的巷道里兜兜转转,

才发现里面其实很大,

有很多户人家,

院墙隔离了外界的喧嚣吵闹,

自得了一方清净。

好容易碰到一个住户,

一个上了年纪的婆婆,

闲聊中得知,

以前这里实际是一大户人家的居所,

后来历史原因成了公家的地,

住进来很多人,

再后来里面的人都想方设法要去见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,

又都纷纷搬离。

如此这般的聚了又散,散了又聚,

经历了一两个世纪的洗礼,

这古民居终还是留存下来了,

也算是物尽其用体现其价值了,

谁能说现如今的清静对它而言不是一件好事,

繁华落尽,洗尽铅华,

终得质朴。

门外一条小小的路通向远方,

那些各式的窗户也能望向远方,

这里的人就这样来来往往,

也不知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人,

在远方会不会还思念着它,

如果在心里还能长存,

那就是故乡。

游览结束,

我这个匆匆的过客得离开了,

由衷的祝愿,

这方清静的所在,

岁月静好年华无伤。